查看原文
其他

许新海:建设学校文化,哪里是核心地带,怎样有迹可循,如何定期而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校长传媒 Author 许新海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一种成熟的学校文化,对“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要抵达何处”等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问题有明晰的认识,并用这种明确的理念,照射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学校管理、班级文化,还是教研风气、学校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共同体和其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舒展,且趋向明亮与辉煌。


“学校文化”是指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流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主要表现为学校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力”则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表现为学校文化对学校群体所有成员所产生的认知力、导向力、凝聚力、整合力、推动力、约束力,以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识别力、辐射力、感染力,甚至征服力。——许新海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新教育实验的学校文化——为校园立魂
新教育实验的文化自觉——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真正的校园文化是什么?——文化无法被刻意创造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

建设学校文化,哪里是核心地带,
怎样有迹可循,如何定期而至?
原创|许新海  
 
教育家张謇说过,“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向耳。”
 
笔者认为,每一所学校更应如此,拥有学校的精神,以及使命、愿景、价值观等,也就是属于自己的灵魂。这种集体的精神经过总结提炼,往往以校训的方式呈现出来,目的是让全体师生员工做一个有精神的人。但是要落实到学校的日常教育行为中,融为教师和学生的内驱力,那么必要且最佳的办法就是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加以传递。

许新海,原南通市海门区教育局长,现任南通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南通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这里说的文化,是人所表现出来的信念和行为,体现在一个人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集体、对待社会、对待世界的态度上,是品质、知识、道德等的总和,是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
 
我们可以对以下4个关键点进行深度思考,再在学校管理中落实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主要有两种表现形态,一为传承,一为生长,都需要文化的自觉才能衍生创新。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讨论学校文化,首先就是要让学校处于一种自我觉醒的运动状态——倡导学校整体和其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处于成长状态,努力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种成熟的学校文化,对“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要抵达何处”等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问题有明晰的认识,并用这种明确的理念,照射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学校管理、班级文化,还是教研风气、学校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共同体和其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舒展,且趋向明亮与辉煌。
 
学校应将这种认识用文本固定下来,作为制度层面加以考虑,并指导全校师生行为。它应该是一个学校的“基本法”,不可轻易更改。否则。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那所学校了。


同时,我们也要厘清“学校文化力”和“学校文化”的区别。
 
“学校文化”是指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流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主要表现为学校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力”则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表现为学校文化对学校群体所有成员所产生的认知力、导向力、凝聚力、整合力、推动力、约束力,以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识别力、辐射力、感染力,甚至征服力。
 
二者的联系为:一所学校,即便是拥有良好的文化元素,也并不等于就一定拥有良好的文化力;学校成员只有创造性地、有效地运用学校的文化元素,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力,才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达成。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教师只要进了教室,身处师生共同组成的班级共同体中,那么他的角色就起了变化。他就是那个教室文化——班级共同体中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守护者,带着一群年轻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难,达到那个理想之境的灵山,并让每个孩子“成才”。
 
然而,这一切的达成,除了需要共同的使命以外,还需要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否则他们将只是一位“监工”和一群疲惫厌倦的“工人”,坐在一个叫教室的地方,生产一种叫分数的产品而已。生活于同一个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同行者。
 
教室文化是缔造出来的,强调“人”在教室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既包括班主任、学生,也包括任课教师、教辅人员、校工、父母以及一切与之相关的人。从另一个角度讲,教室文化是课程建构的延伸,学校的一切活动皆为课程,班本课程的起点就是共同愿景的确定与达成。班主任和所有的教育参与者一起,带领孩子们为自己的班级命名,设计班徽Logo,制作班旗,选择或创作班歌,吟诵班诗,确定属于班集体每一位成员的共同节日……
 
当师生朝向的美好精神落实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班级物象、作品、活动中,教室就从师生生活的物理场所转变为具有温度和生命的第二家园,起到引领、庇护、陪伴的作用。
 
故而,让教室成为建设学校文化核心地带,原本有可能虚无缥缈的学校文化就有了真实具体的载体。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进一步推进:
 
一是通过阅读建立班级共同密码。阅读是教育的基础手段,是贯穿教学的基本要素。可以使教师登高望远,明晰行动的真理;寻找到与自己尺码相同的人,相互赋能,坚守本心;可以使师生拥有统一的解读话语,形成一致的表达方式,认同共通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建立教室共同愿景。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普通教师,只有说服自己拥有一颗积极朝向未来美好的心,才会相信教室是师生精神栖居的场所,在这里可以穿越课程和岁月,沐浴德性、情感、知识、个性、审美等的光辉,从而书写属于教室的世界和历史。
 
三是建立榜样为引领的共同主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班级、榜样教师、榜样学生甚至是榜样父母的故事言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行动所获得的成效,而持续的多种形式的榜样展示会源源不断地释放正能量,凝结为共同的教育主张,最终让追随者也变成引领者,成为班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样的班级元素自然成为学校文化的有力支撑。

林忠玲: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代代师生把学校的重要理念、精神转化为行动,行动积淀为传统,再一次次地用节日、庆典的仪式来加以传承,就建构起了属于学校、师生的关键的日子。
 
反过来,每一个节日又都是其教育理念、精神的一个侧面呈现。
 
第一个层次是注重挖掘节日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从以中国六大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课程开发做起,凸显民族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融合学校的传统活动,如开学仪式、成人仪式、期末或毕业庆典、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教育生活中的重大日子,进行全方位设计,系统策划,生动演绎,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时刻,形成学校首批特有的节日文化。
 
第二个层次是创设学校节日。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期间为学生创设了许多的节日,例如按照自然生活有春天的歌节、花节、鸟节,秋天的首捆庄稼节、果园节,冬天的新年松树游艺节、堆砌雪城节;按照学校生活有开学第一天的首次铃声节、毕业时的毕业铃声节;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女孩节。学校也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例如开学日、师生生日、毕业日、阅读节,以及生发于区域、学校、班级的特殊意义的节日。


第三个层次即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二次开发和拓展延伸,每一项课程的启动一定安排仪式,结束一定安排庆典,基于我国基础教育功利主义色彩鲜明存的当下,仪式和庆典在一定程度上软化和缓解了诸多硬指标给师生带来的压力,让他们享受了教和学的快乐。
 
第四个层次是积极鼓励教师以教室为阵地,与学生共同编织更加丰富的班级节日生活,让教室成为美好事物的集聚地,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中心,成为朝向完美的生命场。
 
这些才是儿童教育生活中最重大的日子,也就是我们追求的让孩子记得住的教育。郑重地对待这些日子,“擦亮”它们,“装点”它们,将使得教育生活不再平淡,值得期待,难以忘怀。至此,人为设置的节日就会逐渐演变为如同自然节气一样的存在,即使孩子长大离开了学校,那个独特的日子也会在他们的记忆中定期到来,成为很难遗忘的记忆,永远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用文化为学校立魂——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传奇故事
 


文化是以两种方式保存下来的:文化中的英雄叙事和神圣性的建筑。反过来,故事和建筑往往成为文化超越时间的见证。如果没有自己值得流传的故事,没有走出来的英雄,这说明一所学校还没有自己成熟的文化。
 
所有曾经在学校生活过的人,谁是教师、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换句话说,一所学校应该树立怎样的英雄和榜样呢?
 
最近成为网红的湖北省宜昌市二十七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所书法传统特色学校,定期将学生书写的校名张贴在校门口专门制作的校牌橱窗中,已经坚持了四年之久,被誉为学校最有灵魂的“招牌”。
 
无独有偶,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二十年如一日在校内张贴的名人名言全部来自历届校友,很好地体现了该校“现在你以学校为荣,将来学校以你为傲”的理念。
 
建设学校文化,就要让那些与社会文化高尚面、积极面息息相通的师生个体成为学校的英雄与榜样,成为最有力的教育力量,成为学校叙事中的绝对主角。
 
那些如老黄牛般忠诚踏实的人,确实曾是我们的英雄;那些冲破重重难关获得比赛荣誉的,也确实是学校的精英人物。但是,一所学校还应该有更伟大也更朴素的教育传奇,像雷夫的第56号教室,像爱林·格鲁威尔的“街头日记”,甚至像基丁老师那样“失败”而同样令人尊敬的教育改革。
 
我们的很多学校可能建筑豪华、硬件完善、师资层次较高,但就是没有真正的英雄、榜样、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所有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最应该反思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通过学校文化的建设,可以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学习方式、精神成长方式,促进文化共同体的建立和文化人格的形成。
 
从这个朝气勃勃的文化共同体里走出的,将是一批又一批“榜样教师”和“理想学生”:
 
他们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
 
他们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想;
 
他们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
 
他们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
 
他们善于与人相处,善于与人合作,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
 
他们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善于赢得教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 朱永新编著,《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是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版;许新海著,《变革的力量——海门县域教育生态的蜕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8年7月版。

新教育实验的一面旗帜——专访许新海:努力让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所真正在做教育的小学——致敬美好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把它创造出来
海门新教育小学:怎一个美字了得!
新教育文化与课程的校本化——从“千灯映月”到“月映千川”
在希望的田野上——【守望新教育】关键词索引之二:文化、教室、课程、校长、家教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